济宁金乡:播种文明种子 孕育乡村新风尚

2016-05-28 08:12:21 济宁新闻网

中国山东网济宁频道5月13日讯(记者 林丽霞 通讯员 陈腾飞 刘梦佳)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播种文明种子,孕育乡村新风尚的工作一直是金乡县近年来重要的民生工作 。据了解,2015年以来,金乡县新建行政村文化广场21处、自然村文化广场102处、农家书屋100家、村级文化大院4家,建成儒学讲堂56个,提升综合文化站6家,绘制了文化长廊、文化墙24000余条;辅导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1200余人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000余场次,送戏下乡1200余场次,放映公益电影7600余场次。

走进金乡县兴隆镇张楼村的儒学讲堂,映入眼帘的是乡村儒学讲堂和弘扬儒学文化同谱时代文明曲、建设和谐社会共圆美丽中国梦的匾额楹联,古朴大方,充满着书香韵味。2名对儒学有研究的讲师正在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把古代经典儒学故事结合现代真人真事作为教育内容向村民们讲述。村民们个个都听得津津有味。

村民们置身于深厚传统文化氛围之中,人心与风俗在这种氛围熏陶下不知不觉地发生着积极变化。过去那种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而百姓亲睦的文明新风尚的种子正在不断孕育、生长。

办的这个儒学讲堂教育人知书达理,在这里既学知识,又受到教育,知道平时自己那些做得对、那些做得错,俺以后教育孩子心里也有了数。张楼村的村民张秋莲颇有感触地说。针对当前乡村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问题,儒学讲堂正发挥着引领风尚、培育正确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兴隆镇设立的乡村儒学讲堂有4处,一年来,共集中授课32次,参学群众达200余人次,三字经、弟子规、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经典知识是主要学习内容。村民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道德标准在被孕育,一股向上、向善的力量正在被激发。

村里的群众当初还对儒学讲堂持怀疑态度,经过一年的接触和学习,大家的认识发生了较大转变,开始关注和参与学习的群众越来越多,讲文明、知礼仪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对儒学讲堂的期望值也在渐渐提高。镇文化站站长周静静介绍。

济宁文化

济宁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济宁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济宁新闻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济宁新闻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济宁新闻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452584743@qq.com

takef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