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长湖拆围护水 如何兼顾生态环境和渔民生计?
央广网北京1月16日消息(记者刘瑜颖 凌姝 荆门台鲁云峰 吴晓婷)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长湖是湖北省仅存的4个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之一,跨荆州、荆门、潜江三市,是湖北省第三大湖泊。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围栏养殖,长湖水域资源被过度开发和利用,水质极度恶化。
为了保护当地湖泊生态环境,2016年11月28日开始,湖北启动了对长湖的拆围整治工作。这关系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更关乎长湖两岸农民的切身利益。不能围湖养鱼了,当地渔民要如何生活呢?
自古以来,长湖流域风光宜人,既是通江达汉的黄金水道,又为周边县市提供泄洪、灌溉、供水保证。同时,湖内盛产鱼虾、菱藕等水产品,还是各种水禽的栖息地。70岁的黄应才在长湖边生活了大半辈子,回忆年青时候的长湖,他的脸上满是兴奋。
黄应才:原来的水清澈一些,可以直接喝,水是甜的,很好喝。生活用水也是直接从湖里挑水来吃的,湖里面的鱼都是好的,还有很多藕,莲蓬和水草。
多少年来,长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岸边人。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围湖养殖的大开发,让长湖的水面变得不再平静。沙洋县后港镇港口村党支部书记毛成林:
毛成林:当时的政策就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求农民和渔民抓经济,所以很多老百姓就把传统的捕鱼改成了养鱼的模式,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那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什么环境污染治理。
长湖的围网、拦网养殖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荆门市长湖管理局副局长郭俊介绍,仅沙洋县的围栏面积就有大约6万7千多亩。他估计,整个长湖,养殖面积超过水域面积的50%,这对长湖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一次拆违整治的行动势在必行。
郭俊:长湖喂鱼破坏生态,鱼把水里的生物链破坏,真正讲的话这个喂鱼绝对对水质有污染的,特别是草鱼一放,就把湖里的草全部吃光,如果不放鱼的话湖里的草就可以自然生长,像过去湖上的菱角莲花这些植物现在都没有了。
去年11月28号开始,湖北长湖开始陆续拆围。位于长湖流域的后港镇港口村村民刘怀俊告诉记者,他们12户渔民从1992年起在刘家台进行围湖养殖,养殖面积430亩,每年人均可以收入三、四万元。虽然经济效益可观,但大家也知道围湖养殖对长湖水质有影响。为了更多人的利益,渔民们对拆围表示理解。
刘怀俊:响应国家号召,要拆的话我们也不能阻止,肯定是要支持的。
郭俊介绍,为了打好这次拆围战,他们从去年9月份就开始宣传发动,对涉及的603户渔民入户核查。在2016年12月31号前,彻底起捕各围栏围网内全部水产品,不再投放鱼苗鱼种和开展任何形式的养殖生产。预计今年4月进入拆除阶段。逾期未拆除的,由县人民政府依法强行拆除。
本来是守护湖泊生态环境的一笔优良生态账,可在长湖北岸的港口村看来,却是另一番滋味。位于长湖北岸的港口村,全村有2200多人,而耕地面积仅为987亩,人均不到四分地。单靠种田根本不可能养家糊口。上世纪90年代,村里开始围湖养鱼平均每人每年的收入在3到5万元。
今年56岁的文庭林从1991年就开始在长湖养鱼,依靠每年三万多元的收入赡养老人,抚育儿女。如今,政府一纸令下不让围湖养鱼,他开始为今后整个家庭的生计而发愁。
文庭林:像我们这种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外出打工别人不会要,但是不出去打工的话,像我上面还有八十岁的父亲,七十八岁的母亲,赡养父母就成问题,还有没有结婚的子女,自己的养老也成问题,我家现在有四口人,一亩五分地,口粮都不够吃。
由于条件所限,港口村村民的生活并不富裕,2015年的人均纯收入不到7000元。这次长湖拆围涉及190户渔民,村党支部书记毛成林表示,村里已经无力负担他们今后的生计。
毛成林:村里现在是没有资本资金来支持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利的,没有耕地给他们,严格意义说我们没有权利去调配和支配土地,这只能说要各级党委政府、上级党委政府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为了让村民能够安心上岸,荆门市长湖管理局和沙洋县政府想了很多办法,首先对渔民拆除围栏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荆门市长湖管理局副局长郭俊:
郭俊:县委县政府参照荆州市的经验,是一亩湖面补偿200元,一米网片补偿10元,主要是作为村民财产资产投入的补偿。
至于村民上岸之后的生计,荆门市长湖管理局副局长郭俊表示,对此政府分情况来处理。鼓励村民自力更生,鼓励年轻人外出打工,年纪大的村民可以下湖捕鱼,维持生活。
郭俊:鼓励一些年轻力壮的,家里田地比较少的可以外出务工;还有一些年纪较大没有外出务工可能的村民是允许下湖捕鱼捞鱼维持生活的;一部分沿湖的村民家里还有田和第二产业;还有一部分围湖的不是沿湖居民,是以在别人手里接包转包湖的形式,他们可以从哪来回哪去。
湖是死的,人是活的。保护环境只能拆网,渔民们可以选择打工,或者围绕水边做农家乐,再或者看看当地有什么项目可以发展,都是可以考虑的。一方面自己要寻找更好的出路,另一方面当地基层党委也要发挥作用,带领和帮助大家,把日子过得更好!
济宁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