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大风抓作风:“兰州蓝”究竟是什么蓝?

2017-01-19 03:43:45 济宁新闻网

新年伊始,多地一再出现十面“霾”伏。但在各种令人焦虑的话题中,出现一个“兰州蓝”,招人艳羡、好奇,惹人怀疑、争议。

“兰州蓝”究竟是个什么蓝?是管出来的、限出来的、吹出来的,还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后,从天上掉下来的?兰州大气治污与北京雾霾治理有没有可比性?兰州能,其他地方为什么不能?

“兰州蓝”究竟是个什么蓝?

20多年前,兰州就被称为“卫星看不到的城市”:重化工企业排排烟囱喷出的滚滚浓烟、千家万户煤炉冒出的灰烟和各个单位锅炉房涌出的黑烟,汇聚在这座河谷城市上空,久久不散,形成七八百米乃至一千多米厚的逆温层。兰州人形象地称其为“大锅盖”。

然而,经过最近三五年的重拳治理,大锅盖被揭掉了。兰州市傲娇地宣称,兰州打造出又一张新名片——“兰州蓝”。

这究竟是个什么蓝?

——“兰州蓝”更多的是相对“黑兰州”而言,是品牌更是“还账”。

兰州曾是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20多年前兰州人也曾自嘲、焦虑:“太阳和月亮一个样,白天和晚上一个样,鼻孔和烟囱一个样。”

最近几年兰州稳步退出全国十大空气重污染城市序列。2001年,按照相对宽松的“老标准”,兰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只有119天。而按照更加严格的新标准,2016年兰州优良天数有243天。2013年至2015年冬,兰州呼吸道疾病就诊病例逐年同比下降27.3%、18.2%和7.5%。

——“兰州蓝”的实现也曾历经坎坷,它的实现表明,办法总比困难多。

兰州治污曾困难重重,蹉跎不前。兰州是“一五”期间就重点布局的重化工城市,城市布局很不合理,经济发展水平低,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更“舍不得”。加上西北干旱地区和“两山夹一河”的地形,兰州沙尘不少刮风少。兰州也曾怨天怪地“等风来”,甚至“造过风”。为通风,兰州人曾在东郊挖山。在“发现山外有山”后,又有人鼓吹,除非在南北两山上架几个“巨无霸”的鼓风机对吹,否则“黑兰州”没治。

虽然兰州空气污染与华北雾霾原因不同,机理迥异,但污染之重、治污之难、过程之坎坷,却不无相似。“‘兰州蓝’的实现表明,灰心比灰霾更可怕。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办法总比困难多。”兰州市环保局大气污染防治处处长武卫红说。

洒出来的、吹出来的,还是管出来的?

“兰州蓝”始终伴随着点赞、疼痛和争议。

有人说,“兰州蓝”是洒水“洒出来”的,洒水仿佛成了兰州大气治污的LOGO,成了“蛮干”的隐喻。

有人说,这几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减产减少了排放。还有人说,这几年兰州风多了,“兰州蓝”是吹出来的。

有人说,“兰州蓝”是控煤“控出来”的,是网格化管理“网出来”的,大批企业出城入园“搬出来”的。

兰州市则把“兰州办法”归结为7个词:减排、压煤、抑尘、控车、投入、严管、问效。不过,踏访兰州大气治污一线,走访那些为“兰州蓝”叫好、吃苦、承压、挨骂、忍疼的人,就会感到兰州办法更多的是兰州态度:不等大风抓作风。

“政府管得是不是太宽了?”喊疼的人中,有国电集团兰州范坪热电厂总经理彭庆生。范坪热电厂曾是兰州排污大户。这几年,每天都有市工信委、质监局、环保局的8名干部24小时驻厂监督。他们不仅要管偷排超排,还要管企业“吃”什么煤、“吃”多少煤、排放多少。在如此严格的监管之下,虽然行业不景气,彭庆生还是咬咬牙筹集2亿多元用于环保技改,实现超低排放。

“承压者”中,有兰州市环保局副局长邢力峰。他桌前摆着一个牌子,上面密密麻麻地标着近三年来兰州每天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行中的排名。他每小时都会下意识地看一下兰州每小时的全国排名,每天凌晨4点是前一天日排名发布时间,几乎每天4点他都要起来看一下再睡。

大批的基层干部吃苦受累跑断腿。城关区东岗西路街道办的治污瞭望员余国琳从小就恐高,但她几乎每天中午都要爬上辖区一栋26层高的高楼楼顶,站在一把旧椅子上用望远镜瞭望有没有放烟花、炉子冒烟的现象。一旦发现异常,“地面”人员就出动劝止燃放烟花,或送一点就着、点着几乎不冒烟的“引火煤”上门。兰州市委市政府督查室七里河区督察组组长李录每天到处明察暗访,不仅挨过骂,还被围攻受过伤。

兰州把市区划成1482个网格,大批像余国琳这样的干部被编入每个网格中,像下围棋一样一格一格地围堵污染。近几年,近千名干部因治污不力被问责。当然,还有一大批干部因治污得力得到提拔重用。

“兰州蓝”是牌子更是担子

“兰州蓝”是名片,也是“开山斧”,为科学治污赢得了时间,拓展了空间。

一方面,兰州能源结构迅速改善。曾经一煤独大,现在年燃煤消费总量控制在620万吨以内,比2012年减少395万吨。另一方面,城市布局更加合理,107家大中型企业出城入园。

“治污影响经济”的担心也被证明是多虑。2009年,兰州空气质量排名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倒数第一,2015年兰州迎来“兰州蓝”,GDp则比2009年翻了一番多。

不过,一些市民坦言,“兰州蓝”只能说是浅蓝,还谈不上蔚蓝、湛蓝。多位兰州干部也坦言,兰州大气治污在高歌猛进后,已进入平台期。重大隐患如不及时排除,空气质量难实现根本性好转。

“怪天气”越来越多,治理空间越来越小。从去年11月至今,兰州pM10、pM2.5月均浓度均大幅拉升,是2013年以来气象条件最恶劣、污染时间最长、污染程度最重的时期。

污染越来越“混搭”,骨头越来越难啃。兰州过去主要是煤烟污染,近年来向扬尘、机动车尾气和煤烟混合污染转变。

利益越来越多元,博弈越来越激烈。限行、洒水、降温供暖都让兰州人感到“疼”。

为保卫“兰州蓝”,兰州继续重拳治污,更加珍视科学治污。无人机投入使用,100多个空气质量探测仪被安装到兰州所有大型建筑工地和部分居民小区。2016年11月,兰州在全国率先启动大气污染橙色预警,在对机动车单双号限行37天的同时,日均拿出400万元推行公交免费。

“兰州蓝”成了让人“欲罢不能”的鞭子和自加压力的担子。(半月谈记者 任卫东 张钦 王衡) 济宁国内新闻

济宁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济宁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济宁新闻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济宁新闻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济宁新闻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452584743@qq.com

takef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