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商圈升级“融”为先
商贸活动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由人群的聚集效应和消费行为衍生的必由业态。对于位于城市中心的老城区而言,规划什么样的商业格局、选择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营造什么样的商业氛围,既与本区域的功能定位有关,也与整个城市的发展相互作用。
很多老城区,曾经因为地理位置、城市发展等因素,聚集形成颇具规模的商业集聚区。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大规模、高密度的陈旧商圈业态,与城区新的发展速率和品质诉求不相适应,已呈现疲态和弊端:一是大型商业设施过分集中,既造成城区整体商业布局的失衡,也带来相关基础设施与配套条件的短缺;二是商贸形式较为传统和单一,经营模式落后和竞争势能偏弱;三是缺少现代消费人群需求的购物附加值,缺少商业氛围营造,难以吸引区域外消费客流。
当今商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跨领域融合与加速度革新,纯粹化和单一化的商业形式已不复存在。长远地谋划老城区商贸业的发展,应尽快推进原有商业格局与模式的创新升级。
务求商贸格局的均衡。老城区商贸业需要突破相对固化的场效应,分散和降低中心商圈的过热症候,力争变一点红火为多点热络。在商业设施的布局上,从高度集中向发散辐射转型,锻造规模更大的商圈。其次,依托大专院校吸纳的高素质人群和房地产开发带来的新增人口,结合优质的生态休闲环境,着手引入契合现代消费理念和年轻客群需求的商业综合体,并打造一批宜商宜创、双向受益的新型商业单体。再次,构建专业化的批发市场和多样化的综合商场,大力扶持O2O、B2C等多元化的电子商务业态,加快与传统商业形式的深度融合。
提速商旅融合的步伐。旅游与商贸从来就没有清晰的产业边界,当今更是“商中有旅、旅中有商”的商旅时代。从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可以寻得产业融合的新机遇。比如借助“振兴传统菜系”的契机,包装并整合区域内餐饮名企和名吃,获取商业产出效益;比如依托生态新区的优良环境,加大商业地产开发力度,并带动周边商业配套和社会消费增长;比如发挥交通优势,加快区域内外人财物的流动,促进商业消费更多沉淀;比如激活域内休闲资源,构筑城市周边的旅游休憩带和商业收益带;再比如培育节会、演艺、影视等业态,为文化艺术名人提供创作天地,共享文化成果和娱乐项目的商业溢出价值,等等。在实施上述要素驱动的进程中,还应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出定制化、个性化、专属化的服务,把量身设计理念融入商业流通环节,引领未来消费趋势。
注重品质和潜能驱动。要放弃单纯商业增量式发展的诉求,着力于品牌化商企的引进和潜质性项目的培育。例如,李沧区争取青岛—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落户,该项目很难在短时间内带来显性经济收益,但其信息集束和联动效应,将带来可观的间接收益和持续回报。
济宁房产